巴金森氏症基因

巴金森氏症基因

老化的人口結構已經是全球趨勢,許多老化造成的疾病也持續漸增。世界衛生組織(WHO)預估老年人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於2030年將新增至九百萬人,根據臺大醫院統計該院此疾病好發年齡約58歲,屬於漸進式且合併多重症狀,僅次於阿茲海默症。

於1986年義大利裔美國人皆陸續被診斷巴金森氏症,美國紐澤西州的神經科醫師哥比(Larry Golbe)回溯後發現他們皆來自義大利康圖西鎮(Contursi Terme)的族譜,有染色體顯性基因突變的情形,對基因遺傳學有顯著的進展。經研究證實大量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的蛋白質也就是Park 1,存在腦內神經細胞傳達訊息的神經鍵突觸部位,若發生突變會增加不正常蛋白質堆積形成路易氏體(Lewy bodies),誘導細胞自發性凋亡。

      腦幹有一個神經核團,位於中腦被蓋部和大腦腳之間,稱為黑質(substantia nigra),負責分泌多巴胺到腦部的基底核,組織大腦對運動的命令,基底核錯縱複雜的支配著各部位,調節運動訊息。黑質受損,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運動的指令不完整而呈現顫抖或僵硬的狀態。

因為致病因素多元,至今不易精確診斷,通常由老化、遺傳和環境相互影響引起。

隨著年齡增長會增加罹病風險,平均70~80歲為高峰期,家族性遺傳為主要因素佔5~10%,而外在因素包括:

  1. 長期微量暴露在毒素環境中,例如殺蟲劑或除草劑
  2. 頭部損傷如腦震盪,雖然沒有證據可表示該因素與巴金森氏症有直接關聯,科學家認為可能會間接引起黑質神經細胞死亡
  3. 抽菸及飲食習慣,在體內產生自由基過多也會造成神經細胞損。

        臨床症狀分為運動型及非運動型,包括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姿勢不穩定及僵硬,並非每位患者發病過程皆一致,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常見的表徵為下列:

  1. 單側靜止性的震顫
  2. 初期時有時候又僅限於單肢手指,少見患者也會有頭部、下巴和舌頭的震顫
  3. 臉部表情受影響、眨眼的頻率也會隨著下降,給人有種撲克臉的樣子
  4. 隨著病程發展,吞嚥能力無法自主調節,口部維持微張導致垂涎

由於在行走過程,身軀帶領步伐,需藉由短程小跑步才能夠平衡,故常常發生跌倒情形。依照運動失調嚴重程度可分五期,以下是相關症狀:

  1. 於椅子上難以起身
  2. 步態不穩且幅度變小
  3. 雙手臂無擺動
  4. 失去整體轉動的功能

      非運動症狀有認知功能障礙、躁鬱、自主神經功能及睡眠障礙等,大部分患者皆有自主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影響生活品質且增加心理負擔。

另外科學家發現發病前驅期雙側鼻腔有嗅覺異常情形,管理嗅覺的嗅小球及嗅束神經系統喪失功能,還有便秘、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症(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焦慮及憂鬱、姿勢性低血壓或泌尿功能障礙等,早期發病特徵屬較隱匿性,常被歸咎於老化正常狀態,容易忽略。

     根據美國醫學雜誌2019年發表目前依照症狀影響生活品質的程度來使用藥物治療,早期治療對於病程的發展沒有證據表示有顯著效果,也沒有藥物可以提供神經保護作用。

對大部分患者最有效且敏感性高的藥物為左多巴(Levodopa),為多巴胺的前驅物質,能夠通過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 BBB)且常搭配卡比多巴 ( Carbidopa )使用可以降低心血管副作用(如姿勢性低血壓、心悸或心律不整等),Carbidopa屬於氨基酸脫羧酶 (AADC) 抑制劑,可以抑制周邊的左多巴轉化為多巴胺,促使增高進入黑質的左多巴含量。

若單純使用Carbidopa治療巴金森氏症是無明顯效果。臨床藥物治療也有許多擬多巴胺類藥物,如多巴胺受體激動藥、促多巴胺釋放藥等。另外也有手術治療,在此不再闡述。

     美國公共衛生學院在2016年研究發現補充營養素,甚至是大量攝入不飽和脂肪數據顯示與巴金森氏症沒有正向關聯,因此目前尚未有證據可以說明如何補充營養可以有效預防巴金森氏症。

若家族有相關病史,請多多留意身邊的家人與自己的身體症狀,透過先見基因檢測追蹤其遺傳帶因性及預測發生關聯性,作為預防保健參考指標喔!

參考資料:

Ascherio, A., & Schwarzschild, M. A. (2016). The Epidemiology of Parkinson’s
Disease: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Lancet Neurol15, 1257–1272.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16)30230-7
Jon Palfreman(2016)。帕金森氏症的世代遺傳(陳瑀葳譯)。科學人。〈科學人   
  知識庫〉2016年第167期01月號https://sakb.ylib.com/article/201601.7840
Michelle E. Fullard, James F. Morley, John E. Duda(2017)•Olfactory Dysfunction as
an Early Biomarker in Parkinson’s Disease•Neurosci. Bull. •DOI 10.1007/s12264-017-0170-x
江復正(2013年12月)。被遺忘的時光:大腦心智功能的老化 巴金森病人的認
知功能問題。Taiwan Parkinson。4-11。http://www.pdcenterntuh.org.tw/UpLoad/F122015012716204432.pdf
林靜嫻、林馥郁、吳瑞美(2007年2月2日)。巴金森病之最新基因發展。臺大
    醫院神經部衛教專區。http://www.tmds.org.tw/service/list_02_info.asp?/9.html
沈沛辰、趙瑜玲(2014)。影響罹病風險的環境及外在因素 巴金森病為何發生?。Taiwan Parkinson。4-11。
http://www.pdcenterntuh.org.tw/UpLoad/F122015012812091084.pdf
巴病簡介。 (n.d.) 。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 http://www.pdcenterntuh.org.tw/ContentAspx/Browser00.aspx?
isClass=3&setTable=1&type=3
符傳孝(2022年4月15日)。巴金森症。健康月壇
https://www.caipa.com/zh/%E5%81%A5%E5%BA%B7%E6%9C%88%E5%A3%87/%E5%9B%9B%E6%9C%88%EF%BC%8C%E5%B7%B4%E9%87%91%E6%A3%AE%E7%97%8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