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基因檢測

胃癌基因檢測

「唉唷!胃痛又開始了,最近好像有越來越頻繁發作的樣子」

「有阿!去給醫生看了就說是感染胃幽門桿菌,有吃藥但還是有時候會發作」

「哎呀!今天同事約下班去吃燒烤,太棒了,就算胃痛死還是得吃阿,不然哪來營養~」

「沒關係啦!胃痛等等吃止痛藥就沒事了,別擔心~」

    以上對話不曉得有沒有常發生在你身邊,那個明明有長期消化性潰瘍,輕微的不舒服症狀可以因為服用藥物短暫得到緩解,還不至於要人命的親朋好友身上!?

    食道胃幽門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最常見引起胃潰瘍、消化系統功能紊亂的微生物,擁有尿素水解酶的優勢,將尿素轉變成氨中和胃酸,因此能夠在極度酸性的胃部上皮細胞生存,而且還可以分泌蛋白酶,降低胃粘液的黏稠,再破壞胃的表皮細胞,如果沒有得到良好的根治,間接誘導引發成胃癌(Gastric Cancer)的危險度越高。衛福部統計111年十大死因結果分析,胃癌位居第八名,好發50歲以上,與環境、飲食、免疫及慢性胃炎相關。

        自體免疫性胃炎(autoimmune gastritis)案例少於5%,神經內分泌細胞增生,破壞胃壁細胞而無法分泌內因子,導致維生素B12缺乏引起惡性貧血。

依據Lauren’s 分類(Lauren’s classfication)將胃癌可分為下列兩種型態:

  • 腸道型(Intestinal type)

    腺體構造未被破壞,經由胃幽門桿菌胃炎引起萎縮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合併腸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也就是胃裡長出腸細胞,再發展成胃癌。

  • 瀰漫型(Diffues type)

    屬於罕見遺傳性疾病,發病年齡平均38歲,約95%惡性腫瘤起源於上皮細胞,為腺癌,由於CDH1基因變異引起失去負責在上皮細胞緊密連結的E-鈣黏蛋白,使得癌細胞可伺機轉移侵犯其他組織,除了胃癌,接近60%的女性可能會發展為乳小葉癌(Lobular carcinoma),視為瀰漫性胃癌及乳小葉癌症候群(DGLBC)。

三、若是病灶合併以上兩種,則視為混和型腺癌。

        在細胞生長及代謝過程無法確保每一步驟都能完整且沒有錯誤,當DNA發生損傷,負責DNA鹼基切除修復(BER)的MUTYH基因,啟動修復酶防止細胞突變,也與大腸桿菌mutY和mutM(OGG1)以及發展成胃癌相關,此修復酶功能缺陷也會增加人類腫瘤的易感性。

胃壁增厚使黏膜失去功能,類似消化性潰瘍的上腹部間歇性疼痛,大多能忍受且服用藥物可以得到緩解,因沒有特異性的症狀,往往都出現較令人難以承受的食慾不振、吞嚥困難、持續嘔吐、體重減輕甚至出現腹水和黃疸,被診斷出胃癌,常常延誤了黃金治療期。

     食物進到胃裡,進行複雜的消化過程吸收營養,除了建立良好飲食及生活習慣,藉由先見科技進一步了解自己是否為胃癌帶因者,更應該留意自己腸胃相關不適症狀,及早就醫並定期追蹤,健康才能帶給一家人幸福。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112年6月12日)。111 年死因統計結果分析。https://www.mohw.gov.tw/cp-16-74869-1.html
衛福部(112年5月23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癌發生的關鍵 保「胃」5招 讓「胃」來更健康!。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705&pid=17027
2020 Aug 29;396(10251):635-648. doi: 10.1016/S0140-6736(20)31288-5.
2020 Oct 31;66(7):1-4.
2017 Sep;22 Suppl 1. doi: 10.1111/hel.12405.
2013 Jun;42(2):261-84. doi: 10.1016/j.gtc.2013.01.004.
2003 Oct 15;12 Spec No 2:R159-65. doi: 10.1093/hmg/ddg25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